方历娇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朱娟娟
红手印,一直是中国农民最质朴而坚决的表达方式。
最近,水利部长江水利委员会接到了定点帮扶村——湖北省宜昌市秭归县九畹溪镇石柱村的一封挽留信。信上,243个红手印、满满四页纸,只为挽留驻村工作队的3名干部倪凯军、郑耀兵和吴伟。
(相关资料图)
挽留信上的红手印。长江委供图
石柱村面积18.79平方公里,村辖8个村民小组、812户2113人,其中土家族1220人。从武汉驱车前往石柱村,大约需6小时。村庄内,一条清澈见底的河流缓缓流淌,牛羊正在河边饮水。
“看不出来吧,这条河以前流的都是‘黄汤’!”村民李玉川介绍,这条河叫花桥河,一年多前,这条河水土流失严重,尤其夏季汛期流淌的都是污泥浊水。
从2021年起,驻村工作队多次现场实地考察,召开技术审查会,督促项目审批立项,还落实了500万元资金,2022年开始实施花桥河生态清洁小流域项目综合治理。
让花桥河变得清澈只是第一步。村干部马学忠记得,去年天气干旱,眼见山上一些村民家没水了,工作队员们就跟村民一起抬水管、装水管,肩膀都磨肿了。
2022年,长江委买断向家湾水电站产权作为石柱村环形公路区域永久水源供水工程,增设3000米供水主管道,解决了石柱村村民的用水难题。
81岁的独居老人杜祖松家里的床板塌了,工作队就买了新床搬过去,临走时还帮老人把家里打扫一遍。村民李祥官家住的泥坯房,四处漏雨,工作队二话不说,架梯子、上房顶、换瓦片……工作队的真情实意,村民们看在眼里。
工作队为村民修缮房屋。长江委供图
发展道理千万条,最为稳定是产业。在石柱村村委会的对面,有一家“秭大仓农业”农产品加工厂。4月底,加工菜籽油的烘干炉、压榨机、过滤机飞速运转。厂区内,冷水米也正在被加工包装,工人忙得不亦乐乎。
郭飞是村里的致富带头人。他说,石柱村村集体经济薄弱、产业特色不明显,工作队结合实际,探索“村集体+合作社+农户”模式,推广油菜、水稻轮种,在高海拔地区种植蔬菜。同时,帮助村里修复灌溉水渠、推行“旱改水”,昔日零散的坡地、旱地,蜕变成了优质冷水稻丰收田。
工作队为村里安装上路灯。长江委供图
4月底,在石柱村茶园,村民正忙着采摘茶叶,然后送往河边的茶厂“圣天庄园”进行加工、包装。
“多亏了工作队一直鼓励支持,庄园才有了如今的盈利局面。”向长双是圣天庄园市场主体负责人,打造了“圣天茶”“圣天米”等农副产品品牌。工作队帮忙谋划产业升级,联系专家给村民开展电商技能培训。向长双打算直播卖货,用好电商的“新锄头”。
开在田间地头的技能培训。长江委供图
“输血”也“造血”。2021年以来,工作队连年邀请长江委宣传出版中心等单位进村捐赠图书、开展培训、助学帮扶等活动。
村庄靓、产业兴,2022年,石柱村获评“湖北省乡村振兴示范村”“湖北省美丽乡村典型示范村”“宜昌市党建引领乡村治理示范村”。
工作队为村民开展电商技能培训。长江委供图
不久前,驻村队员倪凯军告诉村委会主任,自己和其他两位队员可能面临工作上的调整。消息当即在村里传开,村民们念叨“舍不得”,当晚,三位村民代表共同执笔完成了一封挽留信。第二天,村民们纷纷赶到村委会,摁下红手印。
担心驻村队员被调走,为赶时间,第三天清晨六点多,村民代表就从村里出发,将挽留信送到了远在武汉的长江委乡村振兴办。“工作队来了快两年了,真心为我们村办实事,这样的好干部舍不得走。”这是石柱村民的共同心声。
6月底,工作队即将驻村期满,尽管工作队的三名队员不能继续驻村,但长江委新一轮的工作队将会接上他们的工作。
眼下,前后两轮工作队正共同驻村,在接下来的半个月里,确保驻村工作有序衔接。
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