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前沿的神经科学和心理学研究表明,大多数人,除非有认知障碍,都能够和有天赋、有才华的学生达到同样的成就,但教育者必须教他们正确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并且在他们身上培养那些成绩优异的孩子的某些特质:好奇心、恒心和勤奋等。
撰文 | WENDY BERLINER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翻译 | 郑淡容
校对 | 亦兰
年仅40岁的玛丽亚姆·米尔扎哈尼(Maryam Mirzakhani)逝世时,新闻报道说她是一个天才。她是具有“数学诺贝尔”之称的菲尔兹奖的唯一女性获得者,也是从31岁就开始在斯坦福大学任教的年轻教授。这个出身在伊朗的学者自从少年时期在奥林匹克数学竞赛中崭露头角之后,在数学界里便好运不停。我们很容易会觉得像玛丽亚姆这样特别的人,一定从小就天资过人。这样的人五岁就开始阅读哈利波特并不久后成为门萨会员(门萨是一个以智商为入会标准的智力俱乐部),还不到十岁就参加了数学GCSE考试,甚至像鲁斯·劳伦斯(uth Lawrence)一样在同龄人还在上小学的时候就被牛津大学录取。然而,当我们更深入地去了解时,就会发现事实和我们想的并不一样。米尔扎哈尼出身在德黑兰的一个中产家庭,父亲是一位工程师,家里有三个小孩。她童年生活中唯一不寻常的事情就是遭遇了两伊战争,在她年幼时这场战争使家里的生活变得举步维艰,而两伊战争也让她的童年生活变得十分艰难。不过幸运的是这场战争在她上中学的时候终于结束。米尔扎哈尼确实读了一所不错的女子中学,但数学并不是她的兴趣所在,她更喜欢阅读。她爱看小说,所有她接触得到的书籍,她都会试着读一读。她经常在放学路上和朋友一起去书店闲逛,购买自己心仪的作品。然而她的数学成绩在中学前两年却很糟糕,直到某天她的哥哥在跟她讨论学过的知识的时候,跟她分享了杂志上著名的数学难题,她才因而迷上了数学,从此开启了数学史上的个人篇章。
Maryam Mirzakhani
米尔扎哈尼的背景很特殊吗?明显不是。大多数的诺贝尔奖获得者小时候也都很普通。爱因斯坦小时候很晚才学会说话,被家里的仆人认为是傻瓜。虽然他因突出的物理和数学成绩被苏黎世理工学院录取,他并没有通过学校的常规入学考试。刚入学的时候,他奋发图强,却因机械技术不够精湛,没能在瑞士专利局得到学术职称。但他锲而不舍地努力,最终用相对论改写了牛顿力学定律。美国先驱教育心理学家刘易斯·特曼(Lewis Terman)于1921年对1470个在智商测试中表现优异的加利福尼亚人展开研究,跟踪记录他们一生,最终这些人却没有一位成为特曼预期的伟大思想家。而因为智商不达标而被特曼排除在研究之外的路易斯·阿尔瓦雷斯(Luis Alvarez)和威廉·肖克利(William Shockley),这两位物理学家后来却成为了诺贝尔奖获得者。上世纪有著名研究阐明伟大的成就不仅仅和测试得出的智商有关。该研究明确表明大脑是可塑的,新的神经通路也可以重新形成,智商也不是一成不变。仅仅因为在五岁就能阅读《哈利波特》,并不意味着在青少年时期仍然能够领先同龄人。据我的同事德博拉·艾尔教授(Deborah Eyre),也是和我合著《如何激发孩子的天赋》(Great Minds and How to Grow Them)的作者的看法,最前沿的神经科学和心理学研究表明,大多数人,除非有认知障碍,都能够和有天赋、有才华的学生达到同样的成就,但教育者必须教他们正确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并且在他们身上培养那些成绩优异的孩子的某些特质:好奇心、恒心和勤奋等。这些途径当然多种多样,其中之一便是艾尔称为“高效学习”的学习方法。那么,到底有没有天才儿童?这是一个备受争议的问题。弗罗里达州立大学著名教授兼教育心理学家,也是《刻意练习:如何从新手到大师》(Peak: Secrets from the New Science of Expertise)的共同作者安德斯·埃里克森(Anders Ericsson)对于1980年在音乐、记忆、运动等不同领域取得成就的人进行研究,发现天赋并不是他们取得成就的关键,关键是有意识的不断练习才能带来提升,而要成为某方面的专家大约要花10000小时。这个数字并不惊人,最顶尖的人才往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当然,像米尔扎哈尼一样,这些顶尖的人才往往是在研究的过程中有了自己独特的见解,成为个中翘楚。特别有趣的是,在埃里克森记忆力研究里,经过记忆技巧训练的普通学生比那些被称之为“天才”的天生记忆力过人的学生还要更擅长记东西。埃里克森之所以开始研究有意识训练的对个人成就的影响,是一次巧合,当时他在校内参加国际象棋比赛,输给了一个以前败给自己的棋手,而这位棋手明显经过了一定的训练。然而,正是另一位著名的美国教育家,本杰明·布鲁姆(Benjamin Bloom)在上世纪八十年代的研究才让人们对这样的观点有了更多的思考,他的研究强调了家庭对于个人成就本质上的重要性。布鲁姆的团队对一群在芭蕾舞、游泳、钢琴、网球、数学、雕塑和神经病学等不同领域里的佼佼者进行研究,采访了这些人以及他们的父母。他发现这些人的共同之处是他们的父母都很鼓励和支持他们,特别是对他们感兴趣的事情。这些出色的人至始至终都在努力做着自己从小就很感兴趣的事情,而他们的父母对自己的工作也都拥有强烈的职业道德。对于个人成就,到底是天赋还是其他因素在起作用,我们仍未得到定论,但可以确定的是这些获得成功的途径是可以被复制并且被教授的,甚至连好奇心也不例外。艾尔认为高手的学习秘诀已经不是秘密,从这一点出发,她拟定出一套高绩效的学习方法,将她称为具有先进认知特点的因素汇集起来,还有高效学习的价值观、态度和能力,并且协同英国国内外的先驱学校团队一起研究。但是家庭也应该为孩子提供这样的一套学习方法,以确保跨阶级和文化的广泛成功。英国的研究通过对比父母是否在孩子学前阶段共同参与简单的学习活动比如阅读,从而验证了父母对孩子学习起到的作用。牛津大学和伦敦大学的合作团队历时15年,研究了学前、小学以及中学的学习,证实了父母对孩子的鼓励往往会使孩子在几年后的A-level考试中取得更加优异的成绩。其衍生出来的研究让人大开眼界,该研究重点关注在原本3000个研究对象中24个克服困境取得成功的孩子,他们其中有一半因贫穷而食用学校提供的免费餐,有超过一半的人来自单亲家庭,有五分之四的人居住在荒芜贫穷的地方。这些采访有力表明了这些孩子的生活中存在重视并且支持教育的大人,无论这样的大人是出现在孩子家庭里,亲戚中甚至只是在居住的社区里。这些孩子在采访中说到在学校里努力学习、上课认真听讲并且不断尝试的必要性,而这也正是因为他们向那些鼓励这样的学习态度的大人看齐的结果。爱因斯坦这样一个典型的天才,好奇心、品行以及决心他全都有。他早年屡遭失败却从未退缩。他曾经想过自己是一个有天赋的人甚至是一个天才吗?没有。他曾经写道:“这一切并不是因为我很聪明,而是因为我勇于面对困难而不放弃。大多数人认为是智力造就了一个伟大科学家。其实他们是错的,应该是品行。”那米尔扎哈尼呢?从她的公开言论可以看出她对自己所坚持事物的好奇与热爱。她自己总结道:“最大的回报当然是那个‘啊哈’的瞬间,也就是发现和弄懂新事物时的兴奋和乐趣——那种一览众山小的感觉,但是在大部分时间里,做数学对我来说都像是一场没有路线又看不见终点的漫长徒步。”这条道路使她在短暂的生命中把数学的原创性研究带到了顶峰。或许这就是她不容置疑的品行,也是她的天赋所在吧。
本文经授权转载自微信公众号“神经现实”,原标题《为什么没有所谓的天才儿童?》,编辑:EON,原文:Why there’s no such thing as a gifted child。
原文链接:https://www.theguardian.com/education/2017/jul/25/no-such-thing-as-a-gifted-child-einstein-iq
特 别 提 示
1. 进入『返朴』微信公众号底部菜单“精品专栏“,可查阅不同主题系列科普文章。
2. 『返朴』提供按月检索文章功能。关注公众号,回复四位数组成的年份+月份,如“1903”,可获取2019年3月的文章索引,以此类推。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