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林小白
阿里的裂变正在加速推进。
自3月28日阿里巴巴宣布启动“1+6+N”的组织变革后,不到两个月的时间,变革有了初步的落地。
【资料图】
5月18日,阿里公布2023财年第四季度(自然年2023年第一季度)及全年业绩,但更为让人关注的是阿里各业务集团的融资及上市计划。
按照计划,云智能集团在未来12个月内通过向股东分配股息的方式,分拆为一家上市公司,在此之前,计划进行私募融资;菜鸟集团目标是在12至18个月内上市;盒马鲜生目标在6-12个月内上市;阿里国际数字商业集团目前正在寻求对外融资。
从1到“6+N”的裂变,阿里的目标在于让组织变敏捷、决策链路变短、响应变快,拥抱变化才能不被时代所淘汰。而对各业务而言,独立也意味着将直面市场的洗礼。
在阿里的分拆下,谁能率先完成上市?IPO后各自的商业模式又能否经受住市场的检验?
阿里云:大模型提供新想象空间
在此次分拆中阿里云业务备受关注。
一方面该业务由张勇直接带队,有着给其他分业务打样的意味。关于此次分拆,张勇在全员信中强调:未来,阿里云智能集团可以完全独立面向市场,进一步强化业务战略,优化组织和运营。对于云业务,张勇也给予了很高的期望“我们有机会共同打造一家世界级的科技公司。”
另一方面在分业务中,阿里云是仅次于淘天集团的存在,根据最新财报显示,阿里云目前年收入为 772 亿元、约占阿里集团收入的9%。同时阿里云也是份额世界第三、中国第一的云计算公司。
然而被寄予厚望的云业务在经过高速增长后,如今有了明显放缓的迹象,阿里巴巴2023年第一季度阿里云业务营收为185.82亿元,同比下降2%,也是阿里云首次出现负增长。
为应对增速放缓,今年阿里云在产品和价格上做出一系列调整。4月,在2023阿里云合作伙伴大会上公布了史上最大规模的降价,核心产品价格全线下调15%至50%,存储产品最高降幅则达到了50%。同时,阿里云还将开放计算存储、数据库、机器学习等核心产品的免费试用。
此次降价的目的在于进一步扩大阿里云公共云的用户基数和规模,提升其云计算的市场渗透率。
另外在国内AI大模型热潮下,作为大模型训练部署不可缺少的基础设施,云计算自然成为各家比拼的关键。
在张勇看来智能化时代的到来为阿里云带了两个全新的历史机会,一个是阿里云正在支持模型研发的企业和创业者的巨大算力需求;一个是在模型即服务(MaaS)方面,阿里云在提供自身研发的基础大模型同时,还在基于基础大模型,为广大客户、合作伙伴和开发者提供模型和服务。
在大模型上,4月7日,阿里云官方发布消息称,阿里云大模型开始邀请测试。随后在阿里云峰会上,阿里云智能首席技术官周靖人正式宣布推出大语言模型通义千问。
据阿里云方面透露,目前已经收到来自各行业逾20万企业用户申请接入通义千问的测试请求。
另外钉钉目前已接入阿里大模型,并发布了一条斜杠“/”,通过输入“/”在钉钉唤起10余项AI能力。
人事上,阿里云最近也有新动态。近日据雷峰网报道,阿里云创始人也是阿里云的头号功臣王坚正式回归阿里云。多名知情人士透露,早在2022年底,王坚其实就已经应张勇等人邀请,以幕后顾问的角色进行考察和指导阿里云的工作。
菜鸟:亟需解决亏损难题
2023年1-3月,菜鸟在一季度的营收为189.15亿元人民币,抵消跨分部交易后外部营收同比增长18%,增速超过阿里云、本地生活、大文娱等业务。
今年是菜鸟成立的第十年,在这个关键节点启动IPO计划,对菜鸟来说也意味着新的创业征程。
5月18日晚,菜鸟集团CEO万霖在菜鸟全体员工信中表示,接下来菜鸟将坚持客户第一、加快能力建设、保持创业精神。对菜鸟的期待是“十年内菜鸟将会成为全球领先的综合数智物流集团。”
然而依托阿里电商成立的菜鸟,独立后能否实现快速成长,以及何时实现盈利一直被外界质疑。
值得一提的是,虽然在降本增效下亏损有所收窄,但菜鸟依然没能摆脱亏损。根据最新一期财报,2023财年菜鸟集团的经调整EBITA为亏损人民币3.91亿元。但作为同行的顺丰和中通目前已经实现盈利,中通2022财年归母净利润录得68.09亿元,顺丰扣非后净利润为53.37亿元。
过去几个月菜鸟在国内和国外市场上动作频频,努力营造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国内方面,3月底,菜鸟联合天猫超市推出了“1212半日达”服务,实现了“中午12点前下单,晚上9点前送达;晚上12点前下单,上午12点前送达”。据了解,从杭州开始,到今年年底,天猫超市半日达将覆盖全国20个城市,其中人口数量千万级别以上的城市覆盖率达到100%。
5月11日,菜鸟和淘天集团联合宣布,菜鸟自营优选仓配产品不再只服务于阿里集团自营业务和少量头部商家,而是全面对外开放。仓配一体服务最快可以做到半日达,提供送货上门、不上必赔的服务承诺。
近日,有消息称,菜鸟驿站正在武汉试点夜间取件服务,经过数智化改造后的菜鸟驿站,营业时间在晚间将延长至24时。
国际物流上,今年菜鸟加强在巴西、美国、西班牙、英国等多个海外重点市场的能力建设。
2月6日,菜鸟与德国邮政敦豪集团(下称DHL)宣布,由DHL收购菜鸟波兰子公司的部分股权。双方计划首期共同投资6000万欧元,持续建设当地配送网络,进一步扩大智能自提网络覆盖,目标建成波兰最大的自提网络。
4月12日,菜鸟与巴西邮政(以下简称“巴邮”)在杭州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将深化国际快递、物流科技等领域的合作,全面加强国际快递服务在巴西市场的末端网络建设。
5月9日,菜鸟宣布将在一个月内新开设5座跨境仓库,优选仓总面积再增数万平,并将联手速卖通启用首个全球中心仓,进一步优化国际快递时效,满足商家备货需求,尤其是承接即将到来的618大促的“爆单”压力。
国际业务:坚持跨境+本地模式
全球化和消费、云计算一起被列为阿里的三大战略,可见阿里对出海业务的重视。
而国际业务也不负所望交出了不错的成绩单。数据显示,一季度国际数字商业集团整体营收达到185.41亿元,占阿里巴巴集团总营收(2082亿元)的9%,与云业务收入(185.82亿元)基本持平。收入同比增速达到29%,其中国际零售收入同比增长41%,连续3个季度超出市场预期。
阿里国际数字商业集团CEO蒋凡称,增长主要驱动力来自于业务规模的扩大和商业化率的提升。
据了解,阿里的国际商业业务分为两部分,国际零售商业和国际批发商业。其中阿里国际商业零售业务包括Lazada、速卖通、Trendyol和Daraz平台,截至2023年3月31日止季度,这些业务的订单量整体同比增长了15%。
而业绩的快速增长很大程度上归功于掌管海外业务的蒋凡。2021年12月,随着阿里架构调整,负责了7年大淘宝的蒋凡,被调往“海外数字商业板块”。这次调整在业内引起广泛关注,有观点认为这是蒋凡被边缘化的表现,原因是相对于之前的大淘宝板块,国际业务远离了阿里的权力中心。但目前来看,显然并非如此。
蒋凡上任后对出海业务做出诸多调整,包括将跨境业务相关的所有团队统一到速卖通,交由原淘宝行业负责人张凯夫统一管理。 由Lazada统一主导全球各市场的本地化电商运营。相应的,部分速卖通在欧洲的本地化团队已经转给了Lazada。
目前在国际业务上确定了跨境+本土化的经营策略。蒋凡称,面向未来,国际零售业务依然会坚持“跨境+本地模式”的投入,“跨境市场的潜力依然很大,速卖通将保持快速增长。本地市场中,除了在东南亚市场持续投入,也会积极关注更多新的区域市场机会。”蒋凡表示。
盒马:线上线下扩张之外,押注预制菜
种种迹象表明,盒马一直在为上市做准备。
据此前彭博社相关报道,盒马正在与中金、摩根士丹利等合作筹备上市事宜,准备明年在香港上市,估值60亿美元(约合人民币420亿元)。不过盒马方面回应称,其对市场传言暂时没有更多评价。
在今年4月的盒马新零供大会上,盒马鲜生创始人兼CEO侯毅回应上市传闻时称“以盒马今天的规模和品牌影响力,已经具备了上市的条件。”在他看来,上市仅仅是一个过程,“我的梦想是盒马实现1万亿销售。”
在阿里正式宣布分拆盒马前,2021年6月,阿里将盒马升级为独立事业群,实行经营责任制,需自负盈亏;同年年底,盒马独立为公司。
在外界看来,盒马承载着阿里对新零售探索的希望,一直备受瞩目,然而盒马的成长之路并不顺利。
自2016年1月在上海开出首家盒马生鲜店后,盒马先后尝试了盒马鲜生标准店、盒马X会员店、盒马邻里、前置仓模式盒马小站、靠近社区的盒马菜市、盒小马、选址在近郊的盒马MINI、主打下沉市场的盒马生鲜奥莱店、购物广场模式的盒马里等10余种业态。
经过摸索和尝试后,目前盒马主要靠盒马鲜生、盒马X会员店、生鲜奥莱三种主要业态覆盖全国不同区位的人群。
随着上市日期临近,盒马也加快了线上线下的扩张动作,其中盒马鲜生、X会员店2023年的目标是继续规模开店、保持二位数的增长;盒马奥莱店和盒马NB2023年的目标是完成上海100家奥莱店开店,并完成上海所有郊县镇的全覆盖,同时盒马NB以直营为主逐步转向加盟为主。
线上,5月8日,盒马官宣盒马云超商城频道上线,并向外界开启招商。按照规划,商家以店铺形式入驻盒马云超商城平台,将面向盒马 App 全量用户进行商品展示、销售,并与盒马自营商品共享 App 展示及促销资源。今年3月,盒马上线1小时达、云超送全国服务。
此外,盒马还在预制菜上发力,今年年初,盒马调整采购部,将自有品牌、预制菜及大进口部门新增为一级部门;5月,盒马的上海央厨也正式投产。
5月9日,在盒马召开预制菜战略升级发布会上,盒马CEO侯毅透露,今年10月份,盒马鲜生将开出以预制菜为核心的全新品类结构的门店,门店规模预计5000平方米。
5月17日,盒马与13家全球知名的零售集团、国际品牌、全球协会、咨询公司在上海签订战略合作,同时宣布将在全球设立8个采购中心,链接全球优质产地和商品。据了解,今年初以来,与盒马达成合作的海外零售商已经达到33家。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