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场综艺一直是一条相对特殊的综艺内容赛道。
全国四亿的在职人群奠定了这条赛道庞大的受众基础。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然而,不同行业千差万别,习惯性地聚焦于某一行业制作职场观察节目,也会天然对观众形成“筛选”——对该行业甚至某企业不感兴趣的观众难免会流失。
那么,在同时面对市场机会与受众困境时,如何最大限度拓宽职场综艺的广度,切中潜在受众?成为了冷眼一直在思考的问题。
近期,优酷的一档新节目《嗨,城市猎人》带给了冷眼一些启发。
同样是聚焦行业,《嗨,城市猎人》以“猎头”为触角,走入了与普通人生活息息相关的零食、新媒体行业,也涉及了近些年大热的生物医疗、房地产行业,甚至还包括高门槛的高新科技行业如智能算法、半导体等。让职场综艺终于不再是一场某一特定行业的狂欢。
而同时,对于所有求职人、打工人来说,“猎头”又是一个绝对理想的切入点。
除了行业格局的拓宽,跳脱出工作本身,跟随“猎头”们以一个全新的视角对职场进行回看,也将会为观众带来更多意料之外的惊喜。
抄笔记:借猎头看职场干货
《嗨,城市猎人》是近年来为数不多的深度聚焦招聘环节的综艺内容。
求职是每个打工人最关注的职场环节之一。曾经,在职场综艺的演播室时代,招聘环节是《非你莫属》《职来职往》等职场综艺的核心内容。
随着职场综艺进入观察时代,节目在真人秀故事上不断突破,过去主流的求职内容,反而只能在第一期或先导片中寥寥几笔带过。
然而,受众对求职内容的需求依然存在,尤其在就业市场低迷的2023年,更是与日递增。
《嗨,城市猎人》正是对这种需求的回应。
要将选题上的天然优势落到实处,就需要基于猎头的工作内容,让选手在真实任务中,与真正企业招聘方和候选人碰撞。
在与企业招聘方沟通的过程中,借由猎头们的企业拜访、行业调研、询问招聘需求和人才画像等方式,得以细细拆解每一条职位要求背后的考量。
而在与候选人沟通的过程中,则会展现猎头电话寻访、约见候选等环节,讲述候选人的真实需求和求职故事。
《嗨,城市猎人》如同一本“招聘百科”,在尽可能地帮助打工人抹平信息差。
真实案例中的“干货”,在观察室中得以进一步发酵。
职场观察室最忌讳“悬浮感”。
当下的娱乐环境下,观众已无法接受缺乏日常经验的明星坐在观察室中,对普通人的工作生活“指指点点”。相比华而不实的顶流明星,真正经历过职场、了解职场的嘉宾才是职场观察节目需要的。
《嗨,城市猎人》中,两位女老板杜华和杨天真的表现就极为亮眼。
选手细心照顾客户需求时,杨天真看到的是:重视细枝末节的人是合伙人最喜欢的员工,而不是合伙人。当聊到简历的关键点,杜华则表示虚假和不稳定是大忌。
而这些都能为困在打工视角中的普通人,打开格局。
庞博和苏醒是职场前辈。在成为脱口秀演员前,庞博曾是一名普通程序员,而苏醒则在娱乐圈沉浮多年。
另外还有猎头专家戴科彬,提供专业的猎头知识解读。
而冷眼最喜欢的,是观察团中难得一见的职场原生关系:杜华和她的打工人程潇。
无论是程潇帮“杜妈”写背调时的求生欲,还是杜华频频以老板的口吻打趣程潇,都让“职场”的氛围在观察室形成了二度延伸。
猎头职场是“招聘百科”,观察室划重点,两者相辅相成,为观众们提供了干货满满的职场笔记。
高手过招:借猎头看职场成长历程
真实职场任务的背后,如何让节目不止是记录式的平铺直叙?
这就需要通过规则设计和人物关系,编织出曲折婉转的剧情抓住观众。
《嗨,城市猎人》从选角角度和节目规则,打造了一个“高手过招”的职场修罗场。
在选角角度上,节目组打破了以往职场观察综艺中常见的实习生职场,转而将目光聚焦在已经有相当工作经验的资深职场人身上。
初见面“盲猜”简历的环节是《嗨,城市猎人》的一大亮眼设计。
在面试时,节目组让每名选手都浏览了对手们的详细简历。
因此,到了初见面,猎头们很快就凭借对“人”的职业敏感,将面前的人与匿名简历完成匹配。
路泽霖能凭借简历里一句兴趣爱好识破对方,周溢淳一见面就看出李嘉杰原先也在奢侈品行业从业,司徒嘉琪看简历就能“画”出对方是一个戴眼镜、瘦瘦高高、177左右的男生……
这种对观众而言易感知、理解成本低的设计,让观众一进入节目,就建立“实习合伙人”高能的初始印象,同时也对“猎头”这个行业,产生好奇和尊敬。
在真人秀中,个人的成长弧光是牵引观众持续观看下去的核心作用力。
在树立了选手高能的群像后,对真人秀的挑战就在于,如何在这些本就高能的选手身上发现成长故事?
《嗨,城市猎人》抓住的能力关键词是“领导和合作”。选手个人能力突出,但聚在一起,团队会有默契吗?领导者角色将如何分配?
为了给选手在团队协作层面更大的真人秀空间,导师的身份设定也有了相应的变化。
相较于实习生职场中,带教老师对实习生亦步亦趋的辅导和指引,《嗨,城市猎人》中导师对任务的干预明显小了很多。除了关键时刻的点拨,更多时候如同真正的领导一般,放手让下面的选手自由讨论、自行分配工作。
于是,在节目中我们才能看到,已经有多年工作经验的实习合伙人,带着各自的工作模式,初次合作堪称灾难。
面对客户48小时内近乎苛刻的候选人要求,有人从服务客户角度出发力保交付,有人则坚持管理客户预期,希望通过地毯式搜索数据,向客户证明目前的招聘要求是不切实际的。
会议中直来直去,彼此打断发言,让场面一度火药味十足,最终不欢而散。
直到第四期,成员们已经能在新团队中逐渐找到自己的定位。即使资历浅的人成为leader,也能自如分配任务。资历深的姐姐成为组员,也能很好地为leader打好辅助。
究竟节目的最后一期,这个团队能否成功磨合?曾经习惯单兵作战的选手能否承担团队领导的责任?这些因素让节目在“最终合伙人是谁?”的核心看点之外,有了丰富的补充。
格局打开:借猎头看社会职场议题
以往的职场观察类节目往往聚焦一个特定行业,管中窥豹挖掘整个职场共性的看点。但受到行业特性所限,终究能探索的内容和话题有限。
而猎头看行业现状看得更清晰,节目也借猎头的眼睛,发掘出了更广泛的职场和社会话题。
当猎头对“10年工作经验的95后”这样不合理的招聘需求不满,背后是招聘方对人才畸形的要求,很难不让人联想到前一阵子全网热转的某企业招聘启示——明明要招音乐向实习生,却写着“格莱美奖获得者优先”,被网友吐槽今天就算是泰勒斯威夫特来了也就100一天。
曾忆大胆拒绝职场无效开会和加班,同时用自己出色的工作能力保质保量完成任务,展现了这代年轻人整顿职场的背后,是强大工作能力带来的底气。
选手在行业沙龙中讨论30+打工人跳槽的偏好和困难,背后是当下30+人群不再满足于狭小的晋升空间,渴望更大职责的积极心态。
这些颇具当下性和时代性的职场话题,在一档综艺节目中得到不止流于表面的讨论,是让人惊喜的。
冷眼一直认为,在2023年做职场综艺是有十分特殊意义的。
疫情的阴影虽然逐渐过去,但留下的影响还远未消失。市场裁员、降薪风波、整体就业环境低迷……
找不到工作怎么办?
《嗨,城市猎人》从打工人最深的痛点出发,触及了更多真正有价值的社会议题。
在第四期的选手团建中,路泽霖说出了自己对当下就业环境的困惑:为什么互联网人35岁就老了?过了这个年龄就不会再看互联网的工作机会了。面对这样“不公平”的招聘现状,候选人感到深深的无力。
确实,无论是互联网35岁退休、职业瓶颈、就业低谷,这些问题都不是单凭一个猎头能够解决的问题。甚至也不是《嗨,城市猎人》这档节目能够解决的。
但正如选手李莉娜在节目中所说:
当你成长起来,不断培养自己的影响力,最终用自己的影响力逐步影响客户,做出一点点小的改变,这是猎头行业从业者的理想和信念。
那《嗨,城市猎人》节目组正在做的,就是用一档综艺节目作为“放大器”的影响力,向社会传递更积极更健康的职场观点和态度。
冷眼一直在强调,综艺是一个时代感很强的内容形态。相较于电影、电视剧等艺术形式,更短的制作周期,让综艺能够敏锐地察觉当代的情绪,用当下的语言讲述当下的人和故事。
那么在2023年的现在,综艺内容则更需要关照处在低迷和徘徊中的人们,直面自己和生活,传递真实且积极的力量。
这是综艺行业从业者的理想和信念。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