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今年的4月22日是第54个世界地球日,亚洲清洁空气中心当日在北京举办了“添蓝”特别活动。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朱彤教授在活动上表示,空气质量的显著改善带来了越来越多的蓝天,也带来了可观的健康收益,包括预期寿命的增加、健康风险的减少、医疗开支的节约等方方面面。
“可以说,空气改善十年,收获不只蓝天。”朱彤说。
在活动中,北京大学环境健康研究团队分享了《中国空气质量改善的健康效应评估》(以下简称“评估”)的最新成果。评估表明,自2013年《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实施以来,我国彻底扭转了空气污染的态势,空气质量大幅提升也带来了可观的健康改善。随着空气污染深度治理的推进,健康收益愈发显著、受惠人群更加广泛。研究团队也指出,当前我国的空气质量距离理想水平仍有差距,建议进一步开展多种空气污染物的深度、协同治理,减少有害健康效应。
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研究员薛涛说,仅在“大气十条”时期,空气质量改善减少了约占GDP一个百分点的家庭医疗支出。
随着空气污染深度治理的推进和PM2.5与臭氧的协同治理,健康收益愈发显著、受惠人群更加广泛。评估显示,从“大气十条”到“蓝天保卫战”时期,相关健康收益从1.9个月增加到3.9个月,衡量健康收益不均衡程度的基尼系数从0.32下降到0.18。
“人口密集的地区,往往受惠更多。”薛涛说,从健康影响的地区排序来看,因PM2.5暴露浓度下降带来预期寿命增加比例更高的地区是上海、浙江、重庆、江苏、北京等地,这与空气质量改善幅度的排序并不完全一致,这与各地人口结构特征密切相关。
据悉,空气污染易感人群包括儿童、老年人,有慢阻肺、心血管疾病、哮喘等基础疾病的人。研究团队建议,在健康风险管理中给予易感人群充分关注,更清洁的空气可以使得更多人更大程度地获得健康收益。
“我们在‘大气十条’实施十年之际,举办这场以空气和健康为主题的特别活动,一方面是回顾过去的成效,另一方面是展望一个更清洁的未来。”亚洲清洁空气中心北京代表处首席代表付璐说。
关键词: